孔子人生自白
2021-03-12 22:24:38
  • 0
  • 0
  • 11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个人生发展自传,二千年来众所皆知,中国人对此有无数的解释,我几年前就作过多种解释(可搜百度)。

中国的道德文化经典都是格言式的微言大义,都是没有精正的具体说明,更说不上有逻辑论证,这就导致后来中国人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说各的去解释中国先秦的道德文化经典,从而导致中国人精神信仰的迷惑不清,乃至只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精神信仰。比较一下柏拉图《理想囯》,他对人类公平正义文化宗旨的说明和论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而逻辑清晰。

孔子的这个人生自白,我可以贬意的去解释它,也可以积极正面的去解释它,现在贬意的解释我不说,我就从好的方面去解释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

在四十岁之前,我(孔子)是通过学习而获得了自食其力的发展能力。

五十岁是孔子的人生分界线。五十岁之前,孔子对自己负责,五十岁之后,孔子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及国家的命运前途,所谓天命,就不是一己之私的患得患失,而是一种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担当。

“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有了社会奉献精神,就会无私,而无私心就会宽恕和包容,就能够听得进去任何意见,包括“人不知而不愠”。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因为当生命上升到认识“天命”的层次,就摆脱了物役,就会“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这个时候的“从心所欲”,是建立在“天命”精神的基础上,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永恒不朽的真,因此它是不会逾矩的,即不会朝三暮四的。

孔子的这个自白,有点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我以上这个解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